上学期,美术老师蔡菁菁几乎每天都要提早一小时出门。原本在衢州柯城区新华小学任教的她,来到10公里外新华小学托管的下村校区,给孩子们上充满童趣的美术课。在我省,这样“走教”的老师还有很多。从以前的“孩子走读”,到现在的“老师走教”,只源于一个朴实的愿望:在家门口就有好学校。
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,是浙江给出的承诺。2011年7月11日,教育部与我省签订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”,承诺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。2015年6月,我省所有县(市、区)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,进入全国首批5个获得全面评估认定的省市行列。
教育均衡是社会公平的基石,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。蔡元培先生曾说:“要有良好的社会,必先有良好的个人;要有良好的个人,必先有良好的教育。”良好教育必须均衡发展。而均衡发展教育,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。
要补齐教育均衡的短板,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是前提。改造农村中小学食堂和宿舍、推进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督、数字校园建设……得益于一个个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实施的工程,如同灵巧的绣花针,在城乡学校间织就了一幅幅靓丽的图景,全面提高了城乡学校硬件均衡化程度。不少教育专家感叹:在浙江,最好的建筑在学校,最美的风景是校园。
补齐硬件只是开始,教育均衡的核心是促进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。早在2002年,我省就开始推广“名校集团化”“城乡教育共同体”,实行名校带弱校、带新校,城镇学校带动帮助农村学校,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。2013年,我省启动公办初中和小学教师、校长交流制度,规定在同一学校校长任职满10年、教师任教满12年都须交流。交流随迁人事关系,其中骨干教师在县域范围内交流,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15%。
建设一支素质优良、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学校、发展教育的前提。依靠改革的力量,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获得了最大化、最优化。对优质学校而言,师资队伍就像庄稼一样,一批成熟了,新的一茬在快速成长;对农村薄弱学校来说,通过名师引进,带动了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,实现优化组合。“流动”不是削峰填谷,而是扬长补短,带来的“鲶鱼效应”提升了整个师资队伍的活力。
教育均衡,是呵护每一个孩子,让大家都能沐浴公平的阳光。外来务工人员不再为子女就学难着急,工业园区里配备了设施齐全的小学,让孩子们体会校园的温暖;特殊儿童不会因为身体的缺陷落下学习,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每周都会抽出一天时间送教上门……所有的孩子,无论是生活在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,无论是家庭条件优越还是家境贫寒,都能有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。如今,这一承诺在浙江至今未变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省还出台了“史上最严格择校令”。目前,全省所有县(市、区)都已向社会公开宣布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“零择校”。而其背后的意义只有一个——真正实现公平教育,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“家门口的好学校”,才能让学生和家长“无校可择”。
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我省教育均衡发展绝不止步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的“满堂红”,而是向高水平均衡发展。家门口的每一所好学校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光彩,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,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幸福成长。
浏览:0次
2016-08-20 13:00:24 文章来源: 浙江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