脆弱,是一触即破的蛋壳心理的本质。而过分娇纵、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。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,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,对其一生都有危害。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,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。
经常听到一些孩子挨了批评,或是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,甚至轻生。这让笔者再次想到“蛋壳心理”给未成年人所带来的危害。
蛋壳心理,也就是一触即破的心理。脆弱是它的本质。现在大多数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,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,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更是抱有逆反心理;很多孩子外表高傲,内心脆弱,敏感多疑;只能接受成功,却不能面对失败……那么,孩子这种蛋壳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?
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蛋壳心理的形成也不是一两天的,它是多年的错误的教育所导致的。在中国,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,多年来都是一味地注重书本知识,忽略了孩子行为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。尤其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。作为父母,谁也不愿意让孩子经历苦难,尤其是那些在艰苦岁月中长大的父母更是不想让孩子吃苦。因此,父母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设计美好的明天;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;对孩子百依百顺,有求必应;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,却不舍得批评和管教……总之,过分娇纵、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。
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有危害,这也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。令人担忧的是,许许多多的父母尚未认识到这些,因此孩子蛋壳心理的形成有增无减。一些家长说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管、难教育。一位小学5年级学生的妈妈一脸无奈地说:“现在的孩子是打也打不得,骂也骂不得,动辄就以离家出走或自杀相威胁。”可见,娇纵孩子所引起的负面效应已开始困扰千千万万的家庭。
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怀疑,但生活是无情的,哪位父母又能保证,你的孩子一生不会受到挫折呢?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,也许会有无数的灾难在等着他。你的孩子又如何承受呢?巴尔扎克说过:“苦难对人生是一块垫脚石,对于勇敢的人是一笔财富,对弱者则是万丈深渊。”一个受不了委屈,经不起挫折,害怕困难,是不可能面对激烈的竞争的。因此,与其为孩子安排一切,不如教会孩子面对一切。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。
为什么前线的战士经常忍受严寒,忍受瓢泼大雨,却极少患感冒呢?因为那个环境使他们的肌体经常体验应急反应,在体验这种反应的过程中,身体的抵抗力提高了好几倍。因此,我们不妨给孩子一点劣性刺激,给他一点苦吃。建议父母在孩子蜜一般甜的生活中加一点苦的滋味,在孩子事事顺心的成长道路上“制造”一点挫折。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,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、泰然处之;培养孩子的韧劲和抗挫折的能力,以及受挫折后的恢复能力,还有不向挫折低头的精神。
另外,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“不”。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,使他们学会接受拒绝,增强自我约束能力。明代吕近溪为父母写的一首《小儿语》说:“儿小任性娇惯,大来负了亲心;费尽千辛万苦,分明养个仇人。”此诗可给那些不懂爱子之道、教子之方的父母一些启示。
几乎所有的父母在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时,都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心疼和难过,并想办法替孩子解决困难。举一个最常见、最简单的例子:孩子蹒跚学步时,摔倒后父母无不疾步上前,扶起孩子心疼地又哄又揉,安慰孩子半天。其实父母的这种态度只会加重孩子的蛋壳心理。当他再遇到困难之后,他不是面对困境,积极想办法解决,而是下意识地等待别人的安慰和帮助。在等待过程中,他会越来越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,心理也会越来越脆弱。就像孩子摔倒后,若总是得到父母的搀扶,他就会在再一次摔倒之后,趴在那里等待被搀扶,甚至本不感到疼也哇哇大哭,以换得大人的爱抚。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挫折,都是对孩子承受能力的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,父母应清醒地认识这一点。
小鸡躲在母鸡的翅膀底下,永远也不会长大;孩子偎在父母的怀里,永远也不会坚强。
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,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!
上学期,美术老师蔡菁菁几乎每天都要提早一小时出门。原本在衢州柯城区新华小学任教的她,来到10公里外新华小学托管的下村校区,给孩子们上充满童趣的美术课。在我省,这样“走教”的老师还有很多。从以前的“孩子走读”,到现在的“老师走教”,只源于一个朴实的愿望:在家门口就有好学校。
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,是浙江给出的承诺。2011年7月11日,教育部与我省签订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”,承诺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。2015年6月,我省所有县(市、区)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,进入全国首批5个获得全面评估认定的省市行列。
教育均衡是社会公平的基石,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。蔡元培先生曾说:“要有良好的社会,必先有良好的个人;要有良好的个人,必先有良好的教育。”良好教育必须均衡发展。而均衡发展教育,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。
要补齐教育均衡的短板,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是前提。改造农村中小学食堂和宿舍、推进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督、数字校园建设……得益于一个个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实施的工程,如同灵巧的绣花针,在城乡学校间织就了一幅幅靓丽的图景,全面提高了城乡学校硬件均衡化程度。不少教育专家感叹:在浙江,最好的建筑在学校,最美的风景是校园。
补齐硬件只是开始,教育均衡的核心是促进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。早在2002年,我省就开始推广“名校集团化”“城乡教育共同体”,实行名校带弱校、带新校,城镇学校带动帮助农村学校,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。2013年,我省启动公办初中和小学教师、校长交流制度,规定在同一学校校长任职满10年、教师任教满12年都须交流。交流随迁人事关系,其中骨干教师在县域范围内交流,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15%。
建设一支素质优良、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学校、发展教育的前提。依靠改革的力量,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获得了最大化、最优化。对优质学校而言,师资队伍就像庄稼一样,一批成熟了,新的一茬在快速成长;对农村薄弱学校来说,通过名师引进,带动了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,实现优化组合。“流动”不是削峰填谷,而是扬长补短,带来的“鲶鱼效应”提升了整个师资队伍的活力。
教育均衡,是呵护每一个孩子,让大家都能沐浴公平的阳光。外来务工人员不再为子女就学难着急,工业园区里配备了设施齐全的小学,让孩子们体会校园的温暖;特殊儿童不会因为身体的缺陷落下学习,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每周都会抽出一天时间送教上门……所有的孩子,无论是生活在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,无论是家庭条件优越还是家境贫寒,都能有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。如今,这一承诺在浙江至今未变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省还出台了“史上最严格择校令”。目前,全省所有县(市、区)都已向社会公开宣布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“零择校”。而其背后的意义只有一个——真正实现公平教育,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“家门口的好学校”,才能让学生和家长“无校可择”。
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我省教育均衡发展绝不止步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的“满堂红”,而是向高水平均衡发展。家门口的每一所好学校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光彩,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,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幸福成长。
